外语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点赞:26557 浏览:12001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1
[摘要]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目前,传统教学模式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出现供需失衡现象。如何按照市场需求培养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是摆在我国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理由。基于阐述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黑龙江省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其供需失衡的理由,并以黑龙江外国语学院为例提出发挥外语学院优势,开展双语教学;国际交流项目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注重培养法律素质等倡议,以加快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外语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
  []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6—0143—02
  我国外贸主体的多元化,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上升趋势。除国有大中型外贸进出口企业外,民营外贸企业的迅速发展为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外贸企业急需业务能力较强且外语水平较高的复合型外贸人才,要求从业者熟悉对外贸易业务流程,独立完成多项外贸业务。在此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应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更多地为国家培养能够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外贸专业人才。
  

一、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工作的核心和出发点。我国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和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国际化。“英语+专业”已经衡量国际化人才的标准。外语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目前状况,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我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国际经贸发展的态势,能在本地区涉外经济贸易管理部门、外贸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和策划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这就要求外语学院国贸专业应培养出一批既掌握现代专业知识又具备良好的外语交流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黑龙江省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

  在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被评为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薪资较低的热门专业之

一、且该专业连续两年位居该排名之首。

  对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得知,真正从事国际贸易及相关行业的人数只占毕业生总数的40%左右;有近50%的毕业生由于各种理由求职无门而被迫改行。导致高校教育成本和学生个人成本过大,从而造成了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供需失衡理由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专业知识结构较为单一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普遍目前状况是专业课和外语教学脱节,培养出的人才是单一型的。一方面,具备良好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却缺乏外语交流能力;另一方面,外语了四六级考试,却看不懂外贸业务和专业资料。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理由是,许多高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没有把教授专业知识和培养英语学习能力结合起来,导致学生缺乏竞争力,严重影响就业。
  

(二)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滞后

  我国外贸企业所急需的人才应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应精通报关、报检、结算等实际操作。而我国高校目前的培养方式过分强调理论的性,忽视专业方向课程的实训和实践环节,造成学生缺乏必要的外贸操作技能,无法满足目前外贸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实际操作能力缺乏的理由是学生缺少足够课时来了解进出口过程中的各项业务,缺少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即使有机会到外贸企业实习,涉及商业机密,也无法触及核心业务环节。同时,由于教师对学生实习缺少跟踪指导,使学生实训效果不佳,无法真正掌握实践技能。
  

(三)企业用人制度不完善

  教育成本、行业薪酬、工作环境、发展空间、未来预期收益等因素都会影响毕业生就业取向,从目前我国企业用人制度上看,众多中小型外贸企业过于强调应聘人员的工作阅历与经验,而且只注重工资薪酬,对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各种福利待遇考虑不到位。同时,外贸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培训机会甚少,致使毕业生缺乏发展空间,丧失工作信心,失去工作热情。
  四、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探讨——以黑龙江外国语学院为例
  

(一)发挥外语学院优势,开展双语教学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是黑龙江省唯一的语言类民学院,在教学形式、课程资源、师资队伍及校园文化方面形成了以外语为依托,与国际教育接轨、开放式国际化的鲜明特色。常年拥有近30名外籍教师,外语资源得天独厚。国际贸易专业是学院的优势学科,以培养既懂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又具有一定外语水平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为目标。开展“双语教学”,主要是汉语和英语并重,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为载体,创造专业英语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外贸英语水平和专业实际能力,使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的最新动态,增强学生阅读外国文献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从而提高就业率。
  

(二)国际交流项目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对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项目非常,先后与美国人人未来文化传播机构合作开展了“大学生暑期赴美工作实习”项目,2012年有18名学生参加为期3个月的美国工作实习,反馈效果令人满意。这些学生不仅增强了英语交流能力,还收获异国工作的心得体会。同时,与日本北海道东川町建立学生短期赴日文化交流项目,拓展了大学生海外实习的渠道,2012年7月组织14名学生参加了赴日本北海道的文化交流活动。国际交流项目的开展,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如今,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经国家批准具有接收外国留学生资格,为创建国际化校园奠定了基础。
  (三)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培训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是以贸易操作的实际为核心。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环节上,实践性教学。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建有2.6万平方米实践教学中心,设有外语、商学、信息技术、艺术等各类校内实训场所73个。模拟商务谈判增强实训能力;交易磋商模拟,使学生掌握商业函电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技能;报价模拟训练学生成本核算能力;进出口贸易物流和结算模拟,使学生掌握业务程序,学习制单结汇,并学会与各相关部门的配合,如企业与银行、商品与产地、海关与商检等。学生到外贸企业和大连口岸实习,使学生开阔眼界,提高职业基本技能。同时,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有目的地开展各种职业证书如商品检验报关员、国际商务单证员等培训与考试。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要对国际法、国际贸易法和WTO规则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比较透彻的理解。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把握相关的国家政策,减少政策风险;在商务洽谈中,充分考虑汇率变化因素,掌握主动权,规避汇率风险;在选用支付方式时,信用证支付方式,能够据理力争,减少合同履约风险;争取对我方有利的贸易术语,尽量减少贸易争端。当贸易摩擦发生时,能够积极做出反应,坚持原则,按国际贸易规则和法律办事,最大限度地运用WTO规则,维护国家利益,保护本国外贸企业的利益。
  

五、结语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双语教学人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练掌握国际通用语言和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外语院校具有多语言、多文化的传统优势,利用传统优势创新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独具特色的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是外语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解决就业理由的可靠途径。
  (责任编辑:董博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