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共性与“第三语码”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点赞:21863 浏览:9646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3
摘要:本文以老舍《柳家大院》节选文1为例,探讨Liosa所提出的翻译共性在翻译过程中的表现。考察原文与译文、原文与回译文的关系,借助语料库对Liosa的检测设进行考证,并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动因及其作用机制。
  关键词:语料库;翻译共性;第三语码;回译
  1引言
  Mona Baker(1993)将翻译共性定义为“翻译文本而不是源语文本中出现的典型语言特征,这些特征不是特定语言系统干扰的结果”(Baker 1993:243)。Liosa发现翻译语言词汇方面的四大特征:实义词与功能词之比较低;高频词出现比例偏高;常用词的率偏高;常用词变化较少。此外,翻译英语具有大家所熟知的一些特征,包括明晰化、简化、规范化等,通常称之为“翻译共性”。Chesterman(2004)区分了两类共性:源语型共性和目标型共性。前者基于原文与译文间的关系,关注译者对源语文本的处理方式;后者关注目标语中翻译文本与原创文本之间的关系,探讨译者对目标语言的处理方式。本文的分析是Chesterman(2004)两种思路的综合,即将原文与一篇译文、三篇回译文进行综合对比分析。
  

2.文本分析

  

2.1词汇层面

  2.

1.1文本形符、类符、词汇密度横向比较

  测量词汇密度常见的方式有两种。Stubbs(1986:33)将词汇密度定义为实义词数量与总词数之比,用以衡量语篇的信息量。另一种策略就是语料库语言学中常用的型次比(TTR),即类符与形符数量之比。由于TTR很容易受到文本长度的影响,所以Scott(2004)提出一种新的测量词汇密度的策略,即标准型次比用以衡量词汇差异度。本研究所选文本篇幅有限,选择第一种方式,第二种方式仅作参考。
  表一形符、类符统计原文译文回译文一回译文二回译文三类符123166158175181形符200283256294288类符/形符比61.5058.6661.7259.526

2.85

  表二词汇密度统计原文译文回译文一回译文二回译文三实词数120136149164161形符总数200283256294288词汇密度0.60.480.580.560.56
  就形符、类符总量而言,回译文容量大于原文;就形次比而言,依回译文而异。统计结果印证了翻译过程中显化现象的存在。就词汇密度而言,译文、回译文词汇密度均低于原文,印证了Liosa的结论,即翻译文本中,相对于功能词,实义词比例偏低。
  2.

1.2频率参数

  Liosa(1998)把高频词定义为一个词项出现频率至少占库容0.10%以上的词。在她的研究中,108个词项属于高频词,其中大属于功能词。选取原文和回译文中的高频词进行综合比较,结果显示:一方面,原文中频率较低,回译文中频率显著增加的词:“人”“有”“个”“在”“里”“就”。名词“人”增加,因英译文对原文的指代关系进行了明晰化处理。量词“个”、表存在的动词“有”、方位词“里”、介词“在”增加,原为英译文语法系统所要求,在回译文中有所残留。副词“就”增加,某种程度上也是受英译文条件从句的影响:
  回译文一:
  大家见面了,就互相打招呼:“吃过了吗?”,来表示乡里乡亲邻居。
  要是一个人为了挣口饭吃从早到晚紧得焦头烂额,就连吹牛唠嗑的精神头儿也没有了。
  回译文三:
  大家伙打照面就说“好啊您”,算是邻里感情和睦。
  在原文中分别对应如下两句:
  大家见面,招呼声“吃了吗?”。
  大家一天到晚为嘴奔命,没有工夫扯闲盘儿。爱说话的自然也有。可得先吃饱啦。
  由此可见,条件从句的处理方式是译文“就”字增加的主要理由,这一行为体现翻译明晰化特征。另一方面,助词“着”在原文中为高频词、回译文中明显减少。原文中出现“着”的语句有:
  这两天大院里又透着热闹,出了人命。
  爷儿俩住着柳家大院的一间北房。
  一共住着多少家子,谁说得清?
  透着和气,不说呢,也没什么。
  “着”是典型的汉语助词,主要功能为标注时态或状态,经过英译文的转化,这一功能被其他结构取而代之:
  例如,“着”在回译文一中分别处理为:
  这几天大院里死了人整天又是闹哄哄乱作一团。
  爷儿俩就住在柳家大院一间朝南的屋子里。
  究竟有多少家住在那儿,谁也闹不清。
  大家伙打照面就说“好啊您”,算是邻里感情和睦。
  “是”、“在”是典型的英语系动词、介词,在回译文中有所延续,致使回译文的自然性不如原文。由此可见,回译文受英语译文影响,回译文具有了“第三语码”的特征。
  2.

1.3词类分布横向比较

  统计结果显示:回译文总词数增加;副词明显增加,更加充分。受英译文严密性特征的影响,回译文代词、连词增加,体现了语义消歧;介词、方位词增加,体现了翻译的显化特征。动词数量明显增加,“是”、“有”两词增幅明显,表明其继承了英译文的某些句法特征。量词增加。“是”、“有”以及量词的过度使用,使回译文具有第三语码的特征,在自然性方面不及原文。原文文风简洁,回译文助词增加,在文体风格方面不是非常匹配。三篇回译文的共通特征,证实了翻译共性与“第三语码”的存在,体现了翻译过程的化。
  

2.2句子层面

  

2.1标点符号使用情况分析

  ,译文、回译文句号增加,即句子数目增加。汉语语义单位主要靠逗号连接,英译文按翻译明晰化的要求,依照自身语法系统对其进行了重组,回译文延续了这一特征。
  其次,回译文中引号、问号较少使用。对应到文本当中,原文的两处标点在译文中并未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