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言语交流及其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点赞:12200 浏览:4762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2
[摘 要]与他人交流在人类社会中是不可避开的,课堂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交流活动,教师和学生言语和非言语提示传递信息。在教师起着支配作用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非言语提示来影响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彩妆、气味、服饰、教室装饰与布置等非言语交流都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非言语交流 影响 大学英语教学
  []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065-03
  

一、非言语交流的定义、功能、特点及分类

  

(一)非言语交流的定义

  由于其复杂性和多维度的特点,很难给非言语交流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Samovar et al把它定义为“涉及由传递者及其使用环境所生成并具有潜在信息价值的交流环境中的非言语刺激物”,但不能确切地解释非言语交流的复杂性。相对来说,Samovar et al的定义比较全面,不仅界定了非言语交流,而且反映了它的工作过程,涉及了整个交流事件中无意识和有意识的行为,揭示了非言语交流的本质。
  

(二)非言语交流的功能

  非言语交流具有补充、替代、强调、和调整言语信息等5种主要功能:1.补充。非言语行为对言语信息起着补充的作用,可以修正言语信息;非言语行为单独不能传递意图,补充的非言语信息增加额外的信息转变言语信息的意思;2.替代。非言语行为可以替代言语信息。当言语交流有障碍强调时就会用非言语交流来替代;3.强调。强调的主要功能就是强调言语信息中的某一点,跟书面语中在单词下面画线使之斜体来达到强调的目的非常相似;4.。人们时常用非言语信息来言语中的要点,于是用强调说明言语信息。试想英语教师教儿童数字的情形,当他/她用英文说“一”的时候,同时伸出一个指头(通常是食指)来说明言语信息;5.调节。调节常用来协调人们之间的言语对话,确切地说,非言语行为的形式掌控交流互动的流畅性。在课堂上,可以用点头的形式向学生表明同意其说法,他/她应该继续说下去;沉默片刻,使之传递随时都会开始发话的信息。总之,这些非言语信息有助于调节交流互动的流畅性。
  

(三)非言语交流的特点

  既然言语和非言语手段构成了人类交流的全过程,没有必要考查非言语交流的特点把非言语手段跟言语手段分隔开。Malandro et al从以下4个方面讨论了区分言语和非言语交流的特点:1.结构与非结构的。言语交流是非常有序的,有着一整套严格的语法规则,而非言语交流结构松散,很少没有正式的结构引导交流。绝大多数非言语交流是在无意识自然的状态下产生的,因此非言语信息识别和分析。结果,非言语行为可能会模棱两可。同样的非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时间意思完全不同。例如,在多数文化中,微笑是幸福、满意和友好的标志。然而在日本文化里,女人感到尴尬或不自在时可能会微笑;2.语言与非语言的。既然非言语交流没有特别的结构,其系统中就很少有指定的符号。典型的例子就是挥手道别的手势。在意大利,手掌向着说话者,手指做出拉回离开者的动作;在西班牙,动作是一样的,但手是垂直的;在法国,手举着,朝着要离开的人,手的动作似乎要把离开者推开。类似地,美国人倾向于手掌朝外,手从左向右移动。虽然有研究者想要给予特殊的面部表情具体的含义,但却没有非言语系统的文献记载。然而,言语交流就不一样了,它是一个任意赋予含义的符号系统;3.连续与不连续的。非言语交流是连续的,而言语交流则是不连贯的。也就是说,言语交流有确定的开始和结尾,而非言语交流则不然;4.学会与与生俱来的。人们一致认为:言语交流是学会的,而非言语交流既是本能的,也是学会的。Malandro et al相信,每个人天生具有基本的非言语的本能。例如,没人教婴儿微笑,可他们开心时就会微笑以示满意。另一方面,某些非言语手段是学习获得的,比如手势、站姿、服饰等。
  

(四)非言语交流的分类

  

1. 西方学者对非言语交流的分类

  学者们识别并给数百种行为、声音特点以及作为非言语形式的事件进行了分类,描述了不同维度的非言语交流,但就其分类并未达成一致意见。Ruesch & Kees基于非言语交流成分,提出了最早的关于非言语行为的分类法:手势语、行为语言和客体语言。这种分类太过粗略和笼统,运用于实践。Knapp & Hall提出了7种非言语交流形式:肢体动作、身体行为、身体特征、触摸行为、副语言(辅助语言)、空间距离、人工产品和环境因素。Malandro et al 把非言语交流分为以下几类:(1)身体类型、身材和大小;(2)服饰;(3)姿势和动作;(4)面部表情和眼神;(5)环境;(6)空间距离;(7)声音特征和音质;(8)味觉和气味;(9)时间行为。Anderson则从完全不同的角度讨论了非言语交流:(1)身体外表;(2)空间距离;(3)时间行为;(4)姿势动作,包括某些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5)身体接触;(6)目光注视;(7)副语言;(8)气味行为。
  

2.中国学者对非言语交流的分类

  何道宽认为,非言语交流涉及以下几种类型:(1)时间语言:守时、及时、时间倾向,包括早晚长短;(2)空间语言:身体接触和个人距离;(3)肢体语言:体态、站姿、手势、面部表情、眼神以及身体和外貌任何一的其他动作;(4)声频调制:语速、音高、音量、停顿等;(5)环境:地点、装饰、温度和灯光等。胡文仲则为非言语交流提出以下分类法:(1)肢体语言:基本的体态、手势和身体任何部位的基本习惯和动作;(2)副语言:音高、语速、音量、语气、节奏、沉默和停顿;(3)客体语言:气味、肤色、服饰、彩妆、家具等;(4)环境语言:时间、空间、颜色、城市布局及任何对自然的人为影响。胡指出,前两个被看成是“非言语行为”,后两个则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