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语习得角度论大学英语教学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点赞:11576 浏览:4728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7
【内容摘要】近年来,二语习得越来越多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二语习得的理论研究可以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策略论,有些因素如年龄,动机,态度,母语迁移等,都会阻碍英语学习者的第二外语习得,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果能意识到这些阻碍因素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和策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大胆开口讲英语,能够有效地避开这些阻碍因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 键 词】二语习得 阻碍因素 大学英语教学
  

一、阻碍二语习得的因素

  现代中国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商务贸易往来也越来越多,为了与国际世界接轨,学习外国语早已中国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因此,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自然学者都关心的话题。“习得”(acquisition)与“学习”(learning)不同,学习是指在学习一门语言时有意识的对词汇和语法等的积累,而习得是指语言能力的逐步发展,在交际中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从“学习”角度出发的语言活动一般发生在传统的学校教学当中,老师教给学生外语的语法和词汇,但忽视了语言交际的性。“习得”则将侧放在语言交际上,主张在语言的学习中应该语言的功能性,而不是一味的追求语言的形式(正确的语法结构等)。然而,即使在最理想的习得外语的环境下,也很少有人能够把外语说的和自己的母语一样好。有几个因素限制了第二外语的习得。
  1.年龄。上世纪60年代,Lenneberg(1967)提出了著名的语言习得关键期检测设(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他认为,语言是大脑的产物,语言能力的发展要受到人的生理基础的严格制约。从两岁开始至青春期到来之前,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语言学习能够自然而然地轻松进行。青春期到来之后,人脑已充分发育成熟,学习语言也就也来越困难(杨连瑞,张德禄 2007)。然而,对于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至今也没有达到一个确定的时间。除了临界期检测设外,也有不少语言学家认为成年人在学习外语方面要优于儿童。他们认为,除了成年人可能发音落后之外,对于语法和词汇的学习速度却要远远高于儿童。Snow和Hoefnagel-H。hle(1978)的研究表明,在学习词法和句法的过程中,青年人的成绩最好,其次是成年人,儿童的成绩最差。虽然不同理论和实验对于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的结论都不尽相同,但年龄因素对于外语学习的影响却不言而喻。
  2.情感。情感因素一般包括动机,性格,态度等。动机是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之一。Gardner和Lambert(1972)两位学者对动机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认为,学习动机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即把语言做为工具以达到某种目的。另一种是融合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即了解和融入目标语文化。另外,Arnold和Brown(1999)把动机分为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和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两种。内在动机来自学习者对某一语言学习的浓厚兴趣,而外在动机是指外界条件对于学习者的影响。相较于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对于二语习得的作为更为积极。
  3.母语负迁移。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和影响一直是语言学家研究的焦点之一,语言学家Lado在1957年首次提出了“语言迁移”这一概念。他指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那些与母语相似的地方容易学—正迁移,与母语不同之处则难学—负迁移。正迁移是指母语对第二外语习得产生的积极推动作用,而负迁移则产生消极阻碍作用。一般来说,母语在第二外语习得中的负迁移现象更为明显。例如,汉语中常说“人山人海”,这种表达方式就很容易被中国的英文学习者错误的迁移到英语学习当中,出现“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这样的中式英语。类似的情况还有将“你问我我问谁”直接译成“you ask me, me ask who”,将“心花怒放”译成“heart flower angry open”,将“不三不四”译为“no three no four”。当然,母语在第二外语中的正迁移现在也不容忽视,例如“吉普”、“探戈”等词语的中文发音和“jeep“、“tango”十分相近,所以中国人学起来也就相对容易。
  

二、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四点

  了解了二语习得中的障碍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如何克服这些障碍,将大学英语教学办的更加出色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做到如下几点:
  

1.学生开口讲英语

  上述阻碍二外习得的因素可知,年龄对于第二外语的学习有着至关的影响。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对于词汇和语法的习得能力,横亘在他们面前最大的障碍就是使用语言的能力。中国大学生学习语言的普遍特点是,他们能够在答考卷的时候考出高分甚至满分,但在遇到外国人的时候就变成了“哑巴”,根本不能与其交流。虽然传统的教学策略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却忽视了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交流。教师在授课时可以表演英文短剧,唱英文歌曲,英文辩论赛等学生发言,把一些句型和单词应用在这些课堂活动中,让班里的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可谓一举多得。笔者在代课时就遇到过很不愿意发言的学生,他的笔试成绩非常好,但是遇到说话的时候就会非常紧张,表现不佳。这时笔者决定让班里同学一起编排一部英文小短剧《项链》,让平时不善发言的同学担任主角,一开始,他很担心自己不能胜任这个角色,但同学们一起排练了几次之后,他不仅把自己的台词消化的非常好,甚至还帮助别的同学练习台词。那次短剧,不仅同学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了,同学们找到了学习英语的乐趣,英语口语了很大的提高。在教学中要看准症结对症下药,这样不管是学习或是教授都成了一种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