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的生活教育观对大学外语教学的启迪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点赞:5030 浏览:1250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3
摘 要:教育所要确立的人本意识,就是要顺应人的本性及其自然发展的;而所谓的生命意识就是指“让教育为个人而存在,让教育教会个人像他自己的本性要求他自己那样自发而真诚地生活”。体验生活,尊重生命,关心个人的生命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所在,也是大学外语教学探求根本寻求回归之路的航标。
  关键词:胡塞尔 生活教育观 外语教学
  1673-9795(2013)06(c)-0128-02
  

1 胡塞尔之“生活世界理论”

  20世纪30年代,现象学的主要代表胡塞尔在其晚期著作《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中,提出“生活世界”的理论,回归生活世界当代哲学的一个热门话题。胡塞尔认为,教育源于生活,本应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然而人类在建构教育科学世界的过程中,偷偷地取代并遗忘了生活世界。生活世界被教育遗忘了,不仅带来教育科学的危机,也带来了人类文化的危机。为消除这种危机,他发出了“回到事情本身”的呐喊并提出了“回归生活世界”的建设方案。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是相对于客观的科学世界和抽象的逻辑理念世界而言的主观世界和直观世界,而不是相对于先验意识而言的事实性世界。生活世界是永远事先给予的、永远事先存在的世界,一切目标以它为前提.即使那些在科学的真理中所被认知的普遍的目标,也以它为前提,并且己经和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再以它为前提。他认为“生活世界”含义有三:一是狭义的生活世界概念,指日常的知觉给予的世界;二是作为特殊世界的生活世界概念,指人们各自的实践活动领域所构成的特殊世界;三是广义的生活世界概念,指与人有关的一切世界。显然,生活世界理论直指科学与人生理由的分离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性后果,而克服这种危机的唯一途径便是重返生活世界。
  

2 外语教学回归生活之应然

  20世纪90年代末期,伴对中国教学实践一些现实理由的批判与深思,“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学者们讨论的热点理由。有学者指出,教学中只知识教学,忽视学生的精神需求和情感体验,把学生看作物、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是工具理性主义的表现。当课堂教学远离真实生活时,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体现。
  外语作为语言与形式的统一体,实现交流思想、传达信息和表达情感等功能。语言教学可以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进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训练和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轻松自然地点点滴滴地体验和再现现实生活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习得知识、增强交际能力,还会亲历生活学会怎样做人、做事、生活、求知,甚至可以不断地完善人生。而长久以来,大学外语教学受到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体现出单一的知识的接受性教学的格局,教学活动将学生局限在“书本世界”的知识授受性的单一的接受性活动。
  工具理性主义无限制的蔓延扩张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包括课程研制的功利主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生命的异化,教育过程被理解为一种技术过程,课堂被看成车间,试图用一种完美的技术来制约这个空间,以提高整个教育工作的效率。教师已然是技术设计的环节之一,制约着学生的活动,学生是完全被制约的,思想机械呆板,行动乏力无助。事实证明,工具理性主义主导下的课堂可以产出高分学生,他们在各种国内国外的语言过级通关考试中能够屡屡胜出,然而真正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和对周遭生活情境的理解时,却黯然无语了。在高举“素质教育”旗帜的今天,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斥着知识的当代,传统的教育模式已远不能适应对人才需求多元化的市场,教育不得不回归生活。
  

3 外语教学回归生活之途径

  胡塞尔“回到事情本身”的理论作为一种的理论范式,不仅对哲学理论的发展具有启迪,也为教育向生活的回归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还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实践理念。教育对生活的真正回归,是要使的教育回归到生活世界内部所蕴涵的价值、知识经验等等。不难看出,这种日常生活批判范式上的教育即生活理论,代表着传统教育范式的深刻转变。同样,对教育来说,也应当树立起从生活世界中汲取“养分”的思维,将专业化、综合化、实用化结合起来。
  3.

1 启发诱导,多元融合

  教育是人类的永恒话题,它源于人们的生活,充实人们的生活,引导人们对生活价值的追求。语言教学的旨在构建交际情境,过程中让学生习得和增强语言的各项技能。工具理性主义主导下的教学是机械的、功利的,缺乏真正上的交流和体验,学生的感受是呆板的、肤浅的、盲从的,他们对于生活的理解就只能停留在表层,停留在老师的说教中,达到情感的共鸣。而所谓教育是要引导人“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和他人一起生活”。人类既是生活中的交往对象,又是生活交往的主体,在生活中实现主体间的对话,产生智慧的碰撞,达到多元的“思想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对话与交流达到彼此间的理解,相互间的影响,学生对于知识的感悟更多的是源于师生交往中的沟通交流和对生活本身的体验与感受。因此,树立以生活为基本的教学主旨是势在必行的,回归生活世界的外语教学,把握教育的生命逻辑起点,指向人的完整的精神构建,指向人的生活精神与生活智慧。
  3.

2 构建情境,体验生活

  生活是课堂的大教材,课堂是生活认知的提升地,在课堂中学知明理,在生活中认真做人。人要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发展,将所学真正理解并能学以致用,也就是让知识回归于生活。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寻找教材与生活的结合点,做到教育“回归生活”,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外语教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有其独特的属性,它的教学内容几乎可以涉及文史哲、数理化等各门学科的知识,这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量,发展他们的智力和才能,而且也影响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情趣,使学生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这样的陶冶是潜移默化的,是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们消化吸收的。学生掌握语言技能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他们的思想品德状况、学习动机和态度对他们的学习起着十分的作用。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优化情境,并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策略和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把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3.

3 亲其师则信其道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亲师”指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接受教师教育的前提,这一点与现代教育观念是共同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是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强调生活的教育。教育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让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在生活中发展他们个性。教育与生活过程是内在一致的,与生活过程相背离的教育是无效的。
  生活世界观关照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充分发展。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造和睦、宽松的环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彼此信任,课堂是开放的、亲和的,对话是主体和主体之间相互敞开、理解、交流和进入的过程,每一个主体在与“他者”分享共同的经验的过程中确认自我。从生活的角度来审视教育,无疑会使教育返朴归真,师生之间的关系走向主体与主体间的关系,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参考文献
  [1]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5.
  [2]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3]赵祥麟,著.杜威教育论著选[M].王承储,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4]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92.
  [5]杜威.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4.
  [6]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32,235.
  [7]王承绪.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