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体认性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点赞:19681 浏览:8544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0
【摘要】批判传统哲学观,雷柯夫和约翰逊共同提出了体验哲学,以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三项内容作为基本原则,对语言认知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本文从体验哲学的三项基本原则着手,在此基础上对语言的体认性展开论述,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关键词】体验哲学 语言 体认性 研究 应用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科研项目,课题名称是:《体验哲学(EP)语言的体认性研究》;课题编号:12515176。
  2095-3089(2013)06-0109-01
  早在1980年,两位著名认知语言研究人雷柯夫和约翰逊就提出语言认知的哲学基础应转变成以体验和隐喻,后来延伸到概念的体验基础和思维的隐喻性,认为语言是体验感知的结果,这对传统的语言认知观无疑是一个彻底的颠覆。
  

一、体验哲学三大基本原则

  是心智的体验性。由于心智、推理和概念系统来自身体,身体的经验形成,所以,这些体验均属于人类机体的组成,推导到人类的远古时代,语言产生初期,人类从认识周边环境和认识自身开始认知世界,所以,外部空间的概念和人体自身的结构就是人类组建各种抽象概念的两个基础,也人类原始思维的基础出发点,即隐喻的源头。
  基于这个理论,人类以自己的身体和大脑为介质,与客观世界互动,于是产生了思维和推理活动,由此可见,心智并非纯精神的产物,而是身体大脑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所谓的概念也不会凭空产生,只是被动反映外部的客观现实,不是纯粹的镜像,而是经过身体大脑的感知体验然后再处理形成。明确一点,概念是经过身体的真实体验而产生,并非纯粹地独立于身体而成的先天能力。
  体验哲学坚持非经验主义、非理性主义的语言体验观念,不单单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简单投射,也并非人类本有的心理技能,而是结合了客观环境、身体感受、人体机能等多方面因素,语言的认知应当遵循从现实到认知再到语言的完整过程。
  其次是认知的无意识性。根据体验哲学的理论,95%的思维是无意识的,其决定了知觉思维的结构。所谓的无意识性,是说人们无法直接感知其所思所想。绝大多数的思维只是表层意识,这个过程错综复杂,运作非常之快,为人所察觉,而人们无需费力即能使之自动运转。因此,大包括视觉、听觉、嗅觉之类的推理根本无法被意识到,同理,语言的学习也是如此。
  这个理论表明,人在各种认知活动中,无法有意识地知觉,如果想办法感知这个过程,就会中断原先的认知程序,并无意识地开启另一个认知进程。来看,认知绝大是无意识地。理解了这一点,将大大有助于人们客观认识人类思维和语言认知本质。
  其三是思维的隐喻性。传统哲学观认为,隐喻仅仅是词语的用法,只出现在修辞和诗歌里,只相似于外部世界的某种客观现象,不适用于日常口语和书面表达。事实并非如此,隐喻不单单是语言修辞,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用以形成概念、思维,甚至发展出深层次的认知和行为方式。
  这个理论表明,隐喻以身体经验为基础。借助这种思维模式,人们就能借助身体和大脑体验,用有形的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来表达无形抽象的概念。从这个上说,绝大推理都具备隐喻的特征。事实上,隐喻无处不在,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的文化和语言中。它帮助人们正确理解抽象概念,扩展知识,用推理的策略把各种理论有机连接,一个完整体系。
  

二、语言体验性的发现和体验式外语教学的应用

  如上所述,在体验哲学的理论框架里,语言遵循现实—认知—形成这样的过程,不局限于此,其还在语言的性质理由上也对传统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而且为体验式外语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来看语言体验性的发现。体验哲学的核心理念指出,语言具有体验性,精确描述了人类语言的本性。由于语言是在人类对外部客观世界进行体验认知后,遵循一定的规律形成,根源于身体大脑对外部世界的体验,所以说,体验性是语言的先天本质。国内学术界在这个基础上,理论和实践两头并进,结合语言本身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系统研究和论证了语言的体验性。
  例如在理论方面,研究包括了体验性和社会性、人文性、劳动创造语言、身体—空间基础论、隐喻的体验性、语言的本质特征、中西文化在体验哲学方面的不同论述等内容,而在语言方面,则从语音、词汇、词法、句法和语篇等多层次的体验性加以论证,在社会文化方面,则阐述了多元化的语言世界观,从现实、认知和语言、文化等多项因素的互动出发,以开阔的视野和进行论证。
  值得注意的是,语言的体验性作为语言性质的重新认识和补充,明确其人本精神,的概念、推理甚至语言都建立在人们的主观认知能力之上,体验性的存在,并未把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排除在外,而是强调语言的体验认知性,这对于完善和提升语言习得能力,帮助正确认识语言的本质,具有极其重大的。
  其次来看体验式外语教学实践。因体验哲学深入,体验和实践在外语教学中的性日益凸显。比如,要学好一门外语,最好是到使用这门语言的国家去学习,或是去语言氛围强烈的地方,效率比较高。
  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策略上,则是从最早的语法翻译、听说和全身反应教学,过渡到交际和任务教学,全方位、多角度地利用学生身体器官和思维主体的能力,但仍然存在明显不足,所以,以调动学生内在各种语言体验因素为基础的体验式外语教学应运而生。
  作为教师,应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把控全局,全面透彻了解教材内容,掌握学生的整体和个体情况,合理地从上布局教学的内容、时间和活动等各个方面,有性地对学生进行恰当而合理地引导。此外,应对听、说、读、写四个环节各有侧重,合理安排时间,但不可偏废,要全面实施,打下牢固基础,再体验教学,让学生自身的感觉和心智,将知识转化成技能,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加以微调,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使之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王寅.论语言的体验性——基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提出的语言新性质[J].中国外语 2006(5)
  [2]杨惠媛.体验哲学基础上的语言认知[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1)
  [3]杨惠媛、苑春鸣.体验哲学与体验式外语教学[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09(4)
  [4]王炤.体验哲学观下空间隐喻的体验性[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