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主体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点赞:29554 浏览:14066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0
【摘要】当谈到翻译的主体这个理由,就承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处的特别且举足轻重的作者许钧认为一方面译者要作为读者去阅读理解作者极其创作的作品,另一方面又要作为阐释者,语言的转换,让作者创作的作品脱胎换骨,在另一种语言中获得新生,以译作的形式去面对新的读者,开创新的阅读和阐释空间。翻译者在翻译活动这一语际传播过程中是一个很特殊的主体,具有双重身份。,他是原文信息的接受者,即信宿,同时又是译文文本的创造者,即另一个信源。
  【关键词】翻译;主体
  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70-01
  尽管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起到了的主体作用,不同学者在关于翻译主体的理由上也存在译者是翻译唯一主体的“翻译单一主体论”,但普遍认可接受的还是“翻译多主体论”,即原作者,译者,读者翻译的主体。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义,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活动的实施者和客观世界的认识者,而客体则是主体活动的指向和认识的对象。而杨武能先生也认为文学翻译的主体是作家,翻译家和读者,原著和译本是他们之间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的工具或载体,他们创造的客观。其中翻译家发挥最积极的作用,因为原著作者提供了整个翻译活动的基础,限定了翻译的范围,因而处于主导地位。而译本的读者也并非处于消极被动的无足轻重的地位,因为他们实际上也参与了译本和原著价值的创造。因而可以把译者作为狭义的翻译主体,而把作者,译者和读者当作广义的翻译主体,但一直居于中心地位的则是译者这个主体。
  狭义的翻译主体体现了译者中心论。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目标语转向推翻了原文的权威地位,使译者摆脱了“仆人”的地位,让读者理解就是译者的翻译目的,只要译者以一种他人可理解方式进行翻译,就会才在一定的读者对象,而解构主义则对倡导原文作者主体论的结构主义进行了批判,因为翻译具有不确定性,辩证发展的对待翻译活动,而也在不断延异播散,所以译者应该充分发动主观能动性来实现的再生。现代阐释学也强调了译者主体性。译者是原语和译语,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相似度检测,译者主体性不仅体现在对原作的理解和阐释,还体现在翻译策略和文本的选择,斯坦纳关于翻译活动的四个步骤是对译者主体性的最好的说明。这些理论都突出了译者主体的创造性。但过分强调译者中心论的狭义翻译主体思想很容易出现不少理由,如大大贬低原作者和读者的地位,完全脱离原文或随意改写,这既是对原作者的背叛,也是对读者的不负责。
  广义的翻译则是突出了作者,译者和读者的有机统一性。在这个有机整体里作者,译者和读者都有着相对独立有相互作用的地位。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思想说明了作品的场永远是一种不断开发的结构,理解始终是一种创造性行为。文本具有开放性,不断发展传播,所以不同时代的人是有可能理解其历史的文本的。理解者是历史的,具有自己的视域,当理解者的视域与文本当时生成的视域相融合就构成了理解过程。译者作为理解者,要尊重原文和作者但不是绝对从属他们。译者与他们进行积极对话以达到和原文的视域融合。
  因此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既要在个人和社会性因素作用下尽可能主观能动性的阐释原文精神,又要以读者可理解的方式传达出来以满足读者的要求,所以翻译的艺术也就在于原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和谐统一。翻译就是一项复杂的实践活动,广义的翻译过程也证明翻译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其中涉及的各种因素也就使作者,译者和读者共同作用于翻译活动并发挥各自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大亮.翻译研究: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M].北京:中国翻译,2005(03).
  [2]郭卉.翻译的主体和主体性[J].宁波: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01).
  [3]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吴志萌.现代阐释学语境下斯坦纳的翻译观——兼谈译者主体性[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5(03).
  [5]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6]薛美薇.浅谈哲学解释学和翻译[J].武汉: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