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影视翻译:挑战与机遇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点赞:13536 浏览:5745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1
引言
  20世纪末,新媒体(即网络媒体,亦称第四媒体)的发展引发了全球对于影视翻译的关注,使其翻译研究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一支力量。诚然,影视翻译正在作为一门蓬勃发展的新生代学科昂首迈入21世纪,并将在理论研究、实践发展及译者培训等方面引发更多议题。众所周知,我国的影视翻译长期以来主要以外国影视剧的外译汉为主,为观众提供了良多了解外国文化生活和异域风土人情的机会。近年来,网络等新媒介的出现及普及,美剧因其清新的视角愈加受到众多中国观众的追捧,围绕其进行的屏幕翻译(字幕翻译居多)也与日俱增。然而,由于译者的文化层次及职业素质参差不齐,翻译的质量亦即良莠不齐,令人堪忧。基于的时代背景及国内,上海外国语大学作为我国影视翻译研究及实践的领军,发起了全国首届影视翻译论坛研究会议。会议受到多方的支持和响应,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教师、专家及学者纷纷云集,更有来自香港浸会大学的教授应邀出席。与会者无不热情高涨,切磋交流,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大会在一派和谐的氛围中迭起。
  

一、专家主旨报告

  大会邀请到了国内著名影视翻译专家上海外国语大学钱绍昌教授、中国传媒大学麻争旗教授、香港浸会大学邱伟平教授及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的青年骨干翻译系笔译教研室主任肖维青副教授。四位专家的主旨发言内容充实、生动深刻,主题鲜明,联系实际,把大会推向了第一个。
  钱绍昌教授作了“影视翻译的特点”报告。钱绍昌教授是我国资深翻译家,在影视翻译方面拥有大量的实践及经验总结。他的翻译作品达600余部(集)影视片,其中《成长的烦恼》、《根》、《荆棘鸟》等先后获全国电视译制片一等奖。与此同时还将一百余部(集)国产片译成英文,在国际上得了金奖。他于2000年刊载在《中国翻译》的《影视翻译一翻译园地中愈来愈的领域》一文中指出了影视的性,并呼吁翻译界对影视翻译予以。尤其是他对于影视语言的五大特点及影视翻译的七条经验之归纳无论对影视翻译从业者还是教学科研都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在报告中,钱教授回顾了当年参加电影译制的困难与挑战,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在影视翻译方面的经验和感悟,并总结了影视翻译的特点。他认为影视翻译更应随意、自由,令观众能够马上接受,心领神会。他引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实,提出影视翻译作品亦要同时体现“作家的心跳”和“译家的心跳”。钱教授的发言生动而幽默,亲切而睿智,令与会者领略到了大家的风采。
  中国传媒大学的麻争旗教授作了“影视剧翻译研究与课程建设”的报告。麻争旗教授作为中国影视翻译的领军人物,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影视翻译专业硕士生导师及国际传播专业博士生导师。麻教授曾为电视台《正大剧场》《国际影院》等栏目翻译电影、电视剧五十多部,电视连续剧、系列片六百余集,其中《失踪之谜》、《居里夫人》获全国优秀译制片“飞天奖”。教学科研成果极为丰富:教学方面获奖多次,论文获优秀论文奖,著作《影视译制概论》获得中国传媒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学术研究主要在翻译与跨文化传播领域,现为“影视译制研究”科研立项主要负责人,译著有《媒介事件》、《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化传播文集》、《跨越文化障碍:传播的挑战》、《新闻的生产:关于事实建构的学问》等,大量论文发表于《中国翻译》等核心刊物上。在报告中,麻教授回答了为什么要办译制专业的理由。他指出大学不是作坊,大学的主要职能有三:1.生产知识一理论建设;2.培养人才一课程建设;3.怎么写作社会一参与实践。麻教授提出译制专业的宏观教育模式应为:教学理念要清晰;课程体系须完整;教学模式应合理;实验机制显成效;教学梯队有活力。具体而言,他认为影视翻译课程建设的理念应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即懂外语、懂影视、会翻译。教学模式应为“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基础,培养能力,低年级打基础,高年级学专业”,教学梯队要做到结构合理,师资以教书育人为本,事业心强,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关心学生成长。课程体系以英语语言文学为基础,以影视翻译为特色,具备外语专业水平,掌握影视翻译的技能。建立实验机制,为学生创造机会深入译制片厂或译制公司参与实践。麻争旗教授的报告平实幽默,深入浅出,分析了近年来影视翻译课程建设取得的成就,并对传媒大学的影视翻译教学及科研情况作了全面的总结与分析,为中国影视翻译的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同时亦在实践方面作了具体阐述。更为喜人的是,麻教授历经十年完成的新作《英语影视剧汉译教程》也于会议首次亮相,该书作为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既可作为普通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的翻译补充教材,也可作为翻译硕士的专业教材,更可为高校相关学科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提供参考。
  香港浸会大学的邱伟平教授作了“国外影视翻译研究趋势评析”的报告。,邱教授指出影视翻译的形式多样,以配音翻译和字幕翻译居多。接着,他从历史回顾、热点议题及研究趋势一个方面作以具体阐述。他以日本、法国等为例,结合文化因素及政治因素对配音翻译与字幕翻译进行了比较,他认为配音翻译与字幕翻译各有千秋。互为补充。尽管二者之间存在争议,亦即在发展中逐渐消融,因为大多DVD中已出现多种语言的配音与字幕翻译版本,甚至包含地方语言版。新媒体的出现将令传统的翻译形式发生重大转变。同时,邱教授也提出了配音翻译与字幕翻译的挑战,并分别从文化因素、地方语言及言语幽默三个方面详述了影视翻译所面对的挑战。在报告中,邱教授也阐释了“Fansubbing”(影迷自发翻译字幕)与主流的职业字幕(mainstream or professional subtitling)之间的碰撞。最后,邱教授对香港三文两语影视译制作了个案分析,为影视翻译实证研究提供了清晰的视角。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的肖维青副教授作了“本科影视翻译教学研究”的报告。肖老师现为上外英语学院翻译系笔译教研室主任。曾赴英国利兹大学进修英语教学法,赴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院(MIIS)进行高级访问学者研究,近五年发表在《中国翻译》、《外语界》、《外语教学》、《外语研究》等CSSCI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十几篇,独立承担1项国家级、1项省部级、2项校级科研项目。2010-2011年度中美富布赖特研究学者项目奖学金,当年度我国最年轻的富布赖特研究学者。2010年获得2010-2011年度富布赖特研究学者演讲资助,赴美国北卡文淑白大学演讲,当年度第一位获得资助的中国学者。肖教授从教学实际出发,向与会者展示了上外英语学院本科影视翻译教学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及研究进展。肖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影视翻译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目的,并指出了普遍存在的一些误区,即把影视翻译课程等同于听说课、笔译课或口译课。其次,开课师资要严格把关,教师应熟悉译制行业的运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专业人士密切联系,兼备较强的语言能力和授课能力。进而,她提出了师资培训的性。值得一提的是,肖老师设计的课程模块具体而清晰,既有教学内容的安排,又有学时数量的分配,为教师授课提供了极好的参照。会上,基于教学和科研实际,肖老师又设计了影视翻译的宏观模块、配音模块及字幕模块,视角清新,包罗广泛,实用性强,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必将对高校影视翻译教学起到巨大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