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翻译人才:非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深思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点赞:15526 浏览:6231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1
[摘要]借鉴国内外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概括了非英语专业翻译人才培养的三种模式,提出了对非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深思:加快以专门用途英语(ESP)为主,基础英语教学为辅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发挥企业调节作用;倡导双导师制式、进行多种翻译实践教学模式;翻译人才还需具备丰富的文化素养和优良的翻译职业道德。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A
   1引言
  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翻译作为交流的纽带发挥着越来越的作用。然而,我国目前的翻译市场却面对翻译人才短缺的局面,翻译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出现了脱节现象,供需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拿河南省为例,河南对外开放的高速发展对翻译人才有着刚性的需求。章华民(2009)指出:根据翻译总量与全省年进出口总值的常规比率(1∶50)粗略估计,到2012年,河南省共需各类翻译人才约1万人(朱耕,2012)。[1]根据潘华凌、刘兵飞(2011)的调查发现,“江西省翻译人才缺口预计80%以上,专业翻译人才需求在1万人左右;从翻译语种的需求情况看,英语翻译需求比重最大,约占65%;翻译需求也开始呈现多元态势,专业领域涉及机械、电子、汽车、商贸、电信、计算机、生化、医疗卫生、金融、法律、会计等多个行业和领域”。[2]从众多企业在网站发布的各类翻译人员招聘信息也可以看出,国内目前对各类翻译人才的需求巨大。由于相关专业知识的贫乏,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毕业生对于机械、化工、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翻译工作不能胜任。仅仅靠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培养出来的翻译人才很难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既懂英语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可以作为充实翻译人才队伍的后备军。
   2非英语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概述
  非英语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借鉴英语专业或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笔者学院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本科培养方案,把非英语专业翻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和汉语功底、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熟悉翻译基础理论,较好地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能够熟练运用英汉两种语言胜任外事、经贸、科技、金融、法律、新闻等领域中一般难度的笔译、口译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的实用性翻译人才。非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设置应该具有性,不仅要注重市场需求,还应以培养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为主要目标。
  2.1刘和平曾在会上一再强调,“专业+外语”是以后翻译人才培养的趋势之一。国内一些大学已经进行这方面的改革与探索,可以借鉴他们的培养模式与实践经验,如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实行“3+1”或“2+2”模式,即前3个或2个学期学习基础英语,后1个或2个学期选修(李枚珍,2011)。[3]还有大连理工大学培养“专业+英语”双学士学位的复合型人才,可以说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
  2.2“专业+翻译”。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涉及经贸、旅游、管理、护理、电子、计算机等各个领域,他们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学四年的学习,专业知识已经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优势与强项,那么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及实际翻译技能。因此,非英语专业课程可以分为专业知识+英语基础知识与技能课程+翻译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国内外的一些大学实践了“专业+翻译”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如香港中文大学成功实践了“专业+翻译”的4+1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还有美国的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高级翻译学院的翻译硕士生,他们的本科专业不是外语专业和翻译专业,而是一些理工类专业(武光军,2011)。[4]
  2.3“专业+翻译+专业翻译”。这种培养模式实际上是对上一种模式的延伸。与前一种模式相比,专业翻译的增加使得翻译人才的专业领域更加明确、细化,一个优秀的翻译人才“术业有专攻”,应该明确自己最擅长哪一方面的翻译。比如本科主修的是机械翻译,那么将来最擅长的是机械方面的翻译。借鉴武光军(2011)对翻译专业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笔者认为非英语专业复合型翻译人才的课程体系可以向以专业为核心+翻译+专业翻译的一体化课程转向,如图:
  那么,除了原有的大学英语教学之外,非英语专业课程可以分为专业知识+翻译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翻译课程模块(如:旅游英语翻译、科技英语翻译、商务英语翻译、经贸英语翻译、新闻翻译等)。
   3非英语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深思
  3.1加快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开设以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 es,简称ESP)为主、基础英语教学为辅的大学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那么,具有听说能力的学生能参加国际商务和技术谈判,听懂英语学术讲座吗?只有一般读写能力的学生能够读懂英语专业文献,能用英语写各种商务信函、学术论文和技术报告吗?答案是否定的。因此,加快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形成以专门用途英语为主、基础英语教学为辅的教学改革。
  非英语专业的ESP教学是用来巩固学生的学科专业与提高其专业外语能力在未来特定情境中的运用。而且EPS课程能在英语学术能力和专业词汇、结构和语篇这两个方面,为学生上全英语专业课程做好准备。因此,让学生结合专业学习英语,一方面使学生有了学习英语的动力,另外也可以提高他们用英语开展学术研究和专业工作的能力。“不仅仅是中国台湾地区的大学,日本的大学进行ESP教学也非常普遍,尤其是日本的一流大学”(转引自蔡刚基,2010)。[5]卢思源(2009)提到,他们学院的理工科毕业生被单位派去参加涉外任务的其中一个主要理由是因为他们在大学里学习过ESP课程,对机械工程方面的英语科技术语和相关专业基础知识较为熟悉。[6]陈壁清(2009)指出,根据日本的ESP机构的研究,日本Sony公司之所以成功,其中一点就是他们的产品说明书和技术文献以规范的英语写成的,大员工都能讲英语,能读英语技术文献和资料,能写英语技术报告(转引自蔡基刚, 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