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文景观旅游英语的翻译之策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点赞:33902 浏览:15637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4
摘 要: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我国人文景观这一旅游产业注入了很深的文化内涵,如今,我国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国外旅游人数的急剧增加,这就对我国人文景观的旅游英语翻译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本文以我国人文景观为阐述背景,就如何做好旅游英语翻译进行了深入论述。
  关键词: 人文景观 旅游英语 翻译特点 翻译策略
  引言
  中国从古至今全球各国人民向往的国度,悠久的历史积淀让中国逐渐成了全球最吸引人旅游的国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游玩人数的剧增,我国旅游业地向前发展,同时,这一功绩与景点自身的宣传也是不可分离的,其中最关键的方式便是对旅游资源的语言或文字介绍。但是在资源介绍的翻译上又遇到许多理由,由于各国的文化和历史底蕴的差异,以及语言上表达的差异,促使一些翻译出来的结果不够理想,并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因此,在从事旅游资源的英文翻译时,要求翻译专职人员拥有良好的他国文化熟知度,从本国文化特色着手,利用英语充分地表达旅游中的因素,消除汉语和英语之间互通的隔阂,充分严谨地表达景观的内涵。
  

一、人文景观在旅游英语中的翻译特点

  

(一)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实践性。

  人文景观英语的翻译在旅游英语翻译方面即是又是难点,它对于我国从事旅游翻译的工作人员来说,也相应地提出了较严格的要求,一则除了一般语法和专业词汇的掌握外,还有熟记常用介绍语和写作时的格式,二则最关键的是对于从事人文景观旅游的英语翻译者来说,更具有较强的专业应用性和实践性。
  我国近年来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对英语的需求和应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在社会需求上已经不再是寻求旅游英语的专业人员,而是要求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这就该从事人文景观英语翻译方面的学习工作者不仅仅要学习旅游知识,更要注重英语水平的锻炼,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的渴求。
  

(二)旅游英语知识覆盖面广,文化底蕴厚。

  在众多交际英语中,人文景观领域内的旅游英语的翻译工作,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多,掌握景区的全部内容,包括历史积淀、人文特征、地理环境等,这些知识的掌握能够推动导游的表达更加流畅。其次要有专业的对外导游知识,如货币的使用、转换和辨别,应急救援能力,景观常识等,保障旅游者能够在游玩的过程中,不会和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而失去兴趣。最后要有各国、各宗教的基本常识,在安排日常生活中要尊重旅游者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一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减少因为表达不当而引起纠纷的可能性。由于各国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旅游英语的专业人才掌握较全面的知识,了解各国的人文、宗教特色,在尊重他国旅游者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沟通交流。
  

(三)旅游英语要求有突出的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能力是学习者最注重的内容,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处于岗位的人时刻处于口语交际状态。从旅游英语应用最广泛的导游来看,他们的工作职责便是将我国的旅游景点用英语的方式表达,其中不仅仅涉及专业词汇的应用,还有着连贯、标准的表达能力,因此,旅游英语最的便是口语,要求导游和来华旅游的人群充分无隔阂地交流,也要求不仅仅在语言上进行交流,在表达时也能够推动外国人理解我国文化。
  

二、人为景观在旅游英语翻译中常见的理由

  

(一)疏于查对有关资料造成的误译现象。

  比如杭州境内被称为“天下第三泉”的“虎跑泉”,在包括杭州当地涉外导游翻译及一些介绍杭州景观的英文资料和书纸杂志中,都将“虎跑泉”翻译为“Tiger Running Spring”。在这一翻译中明显忽略了一点,在商务印刷出版社的《新华字典》中,“跑”字是多音字,有pǎo和páo两个不同的发音,因而释义也是有所差别的,前者是奔、迅速前进的意思;后者则表示兽、禽用爪或蹄刨地。这个景点名称也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相传于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一位法号性空的高僧,云游至此地,本打算于此地栖禅,却因水源匮乏而欲云游他地。某天夜里高僧梦见一神仙告之:“南岳有童子泉,当遣二虎移来。”第二天清晨,性空果不其然见两虎“跑地做穴”,之后便有泉水喷涌。随后性空便在此地建立寺庙,并命此泉为“虎跑泉”。由以上可以看出,“虎跑泉”的“跑”字的读音是páo,将其译成“Tiger Running Spring”不太符合原本词义,应该译作“Tiger Dug Spring”。
  在中国历史上有食品名字是根据创始人的名字而命名的例子,如“东坡肉”、“回锅肉”、“毛肚火锅”、“宫保鸡丁”等。这种情况在中国存在,西方也有类似的名称,比如“三明治”,是根据一个英国的贵族的称号,“三明治伯爵”。
  

(二)疏于考证历史史实而造成误译现象。

  比如位于杭州孤山西冷印设关乐楼的景点“三老石室”,在翻译中都根据西冷印设是中国金石篆刻的著名学术团体而将其译为“The Stone Chamber of the Three Venerables(who were famous seal-engring artists)”,更有不少涉外导游将“三老”二字译为“Three Old Men”,这明显忽略了“三老石室”的历史渊源。历史上的“三老”只是“古时掌教化之乡官”(《辞海》,并非只是指三位老人也不是篆刻家,因此将此景点可以译为“Sanlao Stone Chamber”为宜。
  再如驰名中外位于苏州城外的枫桥镇“寒山寺”,实际上并不存在真正上的山,因此许多将其译成“Bleak Mountain Temple”“Temple of Cold Hill”都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寒山寺”这一名称的真正来源。“寒山寺”在南北朝时期被称为“庙利普明塔院”,据说后来唐朝贞观年间,因一高僧寒山在此做住持改名为“寒山寺”,后唐朝诗人张继宿住寒山寺时留一首诗《枫桥夜泊》,诗中写道“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也因此而名声大增,后代更有不少文人墨客于此留笔,像碑廊、殿阁等处就有许多画像、石刻、碑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