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的跨文化礼仪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点赞:28708 浏览:13262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9
摘 要:本文对文化差异分析,阐述礼仪差别认识的性以及如何来看待、理解、学习不同文化的的礼仪。
  关键词:礼仪;跨文化交际;汉语国际教育
  礼仪在人际交往中已经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形式,那些在各种场合下所体现的礼仪规范可以说在社会成员中心中早已根深蒂固。不同的民族文化都有着本文化认为可以接受、合适、得体的礼仪规范。正由于不同地区,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深刻的文化历史传统的影响,礼仪的差别性也自然而然的出现。对于当地的社会成员来说,礼仪规范的形成是在相同背景的基础上约定俗成的,同时顺理成章地接受约束着本地的成员,因为有一定的共识,所以容易接受与理解。在不开放的时代里活在自己的圈子里,正如19世纪的英国作家凯普林曾说道:“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两者之间永不相遇。”如今,这样的说法已经不是事实,人与人的交际沟通已经不再只是同一国家本族或不同民族人民之间,已经广阔的延伸至不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民之间,可以说,每个国家都在各种文化的混合体。在这样混合的状态中,或多或少都会有所互相理解的状况,例如,在汉语中,有许多用来称呼用来指各种具体的亲属关系,如在表示祖辈的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区别来自父系的长辈和来自母系的长辈;但是在英语的国家表示祖辈的只有grandfather,grandmother,没有父系与母系的差别。这仅仅是礼仪在称呼上的差异性,礼仪所包含的内容还包括交际、餐饮、服饰、语言与非语言等方面。
  之所以要有必要注重不同文化的礼仪,特别是中西跨越度越大的礼仪,是因为很容易在交往中产生误解与敌意。正如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所告诉的,国家冲突还会存在,只不过更多的是以文化冲突的方式出现。未来国家之间的冲突将会是文明的冲突,是宗教观念、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的冲突,这样的冲突已经在世界上越来越普遍。也就是说礼仪在本质上是文化,文化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是客观的外在文化,如音乐,书籍等;隐藏在水下的是文化主观成分与内在成分,更多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有意识甚至是无意识地影响人的行为、观念和情感。韦伯曾经说过,与某种社会相关的规则、价值、意识、宗教、传说、信念和检测定等这些主观的文化要素对人类的影响要远远大于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和社会形态对人类的影响。文化的差异表现在语言差异,行为差异,个体差异等等。这些文化差异造成的最大沟通障碍恐怕是文化心理的差异产生的日益增加的误解与敌意,因为与自身的文化心理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很难理解与接受。还有思维的差异影响也是很大的因素。
  曾经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候看过中外两种对开幕式的报道,可以说在报道内容表达与风格是相当不同的,例如,,中国的报道有伟大和激动的言辞,同时运用笼统的词汇像“举国同庆”,“中华古国”等来表达的自豪感,而西方报道没有这样的表达;其次,的报道喜欢从大历史的角度去报道,有很强的历史背景,而西方的报道不具有这样的特色,习惯就事论事;接着,中国的报道带有比较强烈的色彩,喜欢报道参加各种活动的官员,甚至排位和老百姓关心的理由。这些在方面的报道在西方的媒体上不会大篇幅出现;西方的报道喜欢借用一些普通人的语气来反映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并且有名有姓、非的人员占多数,而像新华社的报道几乎不可能出现普通人的看法与名字。实话说,会对某些个人的报道的内容会有反感的情绪,因为会认为他们的看法不具有代表性,即使他们是说的正面发言。而且从写作的结构上来看,明显感觉的报道是单一的从头到尾的叙述报道,而西方的报道一般是从个人角度出发,多重的角度叙述。甚至看到西方记者认为理所当然的表达方式,可能会被中国人民看作是带有偏见不建全面的方式。认为是正确正常的表达方式在西方读者看起来,也许不正常。
  由此可以看出,因为接受不同的主观文化内容,所认识与反馈的结果是相当不同,这些不同都体现在语言表达,深思理由,心理等方面的差异。
  可以说,正是因为这些差异,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才有各自相应遵守的礼仪,这些礼仪直观地展示了该地区国家的特性。在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学别人的礼仪其实不难,难的是是以怎样的心态,对不同文化的人该拥有什么样的看法来接受、学习别人的礼仪。
  真正懂礼仪,真正有品位修养的人是恰当的把握好交往分寸,待人接物的魅力都可以看作交往的艺术。中国有句古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其中”,就好似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无法理解、无法沟通时候,很可能不知道自己的知识经历背景是否与他人的知识背景、价值观念一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自我是人的心灵宇宙的中心点,的心理活动围绕自我展开的,因为对自己的身体,智力,能力,目的,兴趣,意愿的认识,都在有意和无意地影响对周围事物的处理,分析,了解和反应。由于自我的概念发现,它会影响对周围事物与人的评价与关系,可以帮助分析、了解、反应周围的世界。比如,知道,东方文化是团体主义,那么自我的认识、认同、评价依赖于社会团体,与社会关系紧密相连,西方文化是个人主义,自我认识强调在于社会中的工作生活自我。
  另一点就是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理解,因为对于跨文化障碍就来自于对他人行为、言论和感情的不可理解。第一,要理解社会观念的差异。心理学家马斯克维奇指出,作为社会的人,每一个行为都从社会的角度加以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事情,它本身不一定具有特殊的,但是如果是在某种特定社会中成长,那么就逐渐地在社会中交往中学习到这些事件和情形以及他们在特定文化里的特定。为什么这种社会观念呢?因为它能帮助理解本土文化其他成员的行为,同时根据这种做出的自己的反应。正是因为同文化的人具有相对一致的社会观念,这就使得其社会交往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因此,这种社会观念就是人类存活。发展以及适应外界环境最基本的存活工具。它的性还在于能够知道的行为,比如什么东西可以吃,什么东西不可以吃。这社会规范形成的社会观念,这种观念制约着,也制约着其他人的行为。就是要尽量地学习、了解和理解他人的社会观念。第二,理解人格观念的差异。这种认识是对人与人格的认识和看法。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和看法,这些理论和看法影响到队别人的认识,同时也影响到对自己的认识,不是的人都知道别人是如何思想和为什么感受的,但是或多或少的知道,什么样的人会做什么样的事情,也知道他为什么会做这些事情。不同的文化的人格理论可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西方人普遍会认为长相漂亮会是内心善良的人,她是上帝的宠儿,因此她可能具有一些正面的心理特质,但是东方文化就不是这样的,它所具有的辨证论会完全相反的结论,如红颜祸水。可以说,不同文化的人格理论对人的行为影响是很大的。同时在人类关系的认识上,在不同文化也是体现不同的。比如,在说个体主义与团体主义方面,是要强调个体的独特性还是团体的性,是强调个体为他人牺牲还是强调他人为个体的怎么写作,这些人类关系的认识。还有就是常见的平等观念在西方社会根深蒂固,东方社会是比较容易接受差异性的,因此东方社会的平等观没有西方的强。有时候这些会体现在文化礼仪上面,比如,他们使用名来称呼而不是姓,容易表达出接受随便的风格;他们的握手也不会是那么正式,可能是一只手,而不是两只手;他们也可能忌讳一些个人化的理由,特别是容易引起差异心理的理由,如收入、年龄、长相等。第三,理解道德观念的文化差异。它是判断他人的行为是好是坏的内在标准,这种标准很大程度上由社会和文化形成的。中国的道德观念是比较深刻与普遍的,如忠、义、礼、智、信、孝、廉。西方的有著名的摩西十诫。佛洛依德一致认为,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制约个人性冲动和攻击冲动的社会规范,他的形成主要来自内心的恐惧和对权威的尊重。根据他所说的,没有社会的道德观念,就会放纵自己,不能实现社会赋予的责任与义务。
  经济一体化的现实中,的社会是互相联系、互相牵制、互相依赖的。社会只会越来越走向文明的方向,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的成员,集体等,都希望越来越能够以大方、从容、得体、成熟的心态与人交际,礼仪自然在交际的过程中可以算是相当的一环,的言谈举止,无论是夸夸其谈还是谨言慎行,是一本正经还是任性妄为,这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活的文化。礼仪的外在形式展现着自身的全部,因此,要尊重理解文化的差异才能避开文化冲突,实现更好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域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华出版社,2012.
  [2] 陈国民.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金正昆.国际礼仪[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