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顺应与立法文本翻译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点赞:15935 浏览:7014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4
关键词: 关联顺应;立法文本;语言内环境;语言外环境;语用翻译
  摘 要: 基于语言的选择性和选择策略的灵活性,建立了顺应论关照下的立法文本翻译的过程分析框架,引入关联认知机制,提出关联顺应原则。
  从语言内、外环境两个维度上论证了立法文本翻译是译者在推理机制作用下语境检测设,在语言本体以及交际者、认知、文化等社会语境因素上对原语和译语进行双重选择与顺应,从而优化语境效果,并最终借助各种翻译明示策略重塑原语信息意图的过程。
   10012435(2013)01012106
  RelevanceAdapt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Legislative Texts
  XIAO Wei, HAN Jianghong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 China)
  Key words: relevanceadaptation; legislative texts; intralinguistic context; extralinguistic context; pragmatic translation
  Abstract: Based on the variability and negotiability of language, an analyzing framework of legislative translation is established within the scope of Adaptation Theory. By introducing the Relevance Cognition, the principle of relevanceadaptation was lodged. From intralinguistic and extralinguistic dimensions, argue that the translating is a process of reconstructing the original informative intensions, dually adapting to both the source and the target text in the level of language, interlocutors, cognition and culture through flexiblyemployed ostensive strategies by the translator, after an optimized contextual effects obtained under the mechani of inferring.
  国际交流的日益深入,法律法规的翻译理由越来越人们的。现有文献从交际论[1]、文本类型论[2]、对等理论[3]、目的论[4]等视角在翻译标准、策略和原则上对法律术语、特殊句式做过相关探讨。然而法律语用翻译目前无论在视角还是在内容上都仍有较大的拓展空间:,理论囿于关联论。其次,术语和特殊句式在立法文本中毕竟所占有限,研究内容理应更为宽泛。因此有理由问,是否能够有一个与关联互补,涵盖认知、社会和文化的普遍性翻译原则?笔者认为,顺应论作为语用综观论,不仅仅是对语言各层面功能的综观,也是涉及语言交际与社会文化、历史、心理相互作用的综观,其统一的理论框架和较强的操作性[5]使其能够对立法文本翻译做出统一解释。本文拟构建关联—顺应的分析框架,从语言内、外环境两个维度入手,论证立法文本的翻译过程是译者在对原文明示—推理的基础上,对言内、言外语境在双语层面的双重顺应,优化语境检测设,并最终在译文层面再次明示的过程。
  

一、关联顺应与立法文本

  

(一)关联论与顺应论

  Sperber&Wilson提出了明示—推理交际模式,认为听话人会基于说话人的明示行为从现有语境检测设中推理获得意向的认知效果,取得话语的最大关联,获得说话人的信息意图[6]。翻译在多数情况下是靠语言形式为载体传达交际者意图的,但不能否认翻译中同样存在有赖于推理方能进行的隐含交际。关联交际模式已被广泛用于对口译、新闻、文学作品等翻译实践的指导,也同样适用于立法文本的信息识别与传达。
  另一方面,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使用与人类认知、社会和文化密不可分,交际是一个不断选择、顺应的过程,离不开与话语相互顺应的一切因素或影响话语处理的一切因素,即语境。语境涉及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和交际者[7]。语言的变异性为语言的一系列选择提供了可能,商讨性使得语言能够在灵活的原则和策略上完成选择,顺应性赋予使用者以灵活度在可供选择的语言项目通从而满足交际[8]。国内学者信息过量、模糊语、反义词缀派生、称呼语、话语标记语、语码转换等现象都曾做过顺应性解读。顺应论的强大解释力使其能够在语言微观与宏观层面应用。
  

(二)关联顺应与立法文本翻译的界面研究

  根据顺应论,语言使用是选择的过程。立法文本具有权威、规范、正式的语言特色,发挥着规范和调节社会关系的功能,因此在其英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语体因素,还应考虑语境、文化因素如何体现出言语变异性,如何在双语层面制约着语言选择,并最终影响到译文水平。然而顺应论并没有告知语言选择的具体标准,交际者从浩瀚的语言表征中明确顺应的目标。关联论却能从认知角度,明示和推理寻找最佳联动,明确语言选择。
  基于此,本文建立了立法文本翻译的过程框架图(图1),认为该过程对译者而言涉及两种关联和两次顺应。译者在对原语语言结构、立法语境、社会文化做出顺应的前提下,对原文明示信息进行推理判断,从各种检测设预测中提取最相关语境效果,从而确认立法者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完成基于原语语境的第一次关联顺应;译者还须在译语语境框架内,基于认知检测设和推理,对语言各层面及译语国家社会文化因素等再次做出顺应和选择,完成第二次关联顺应,才能给出恰当明示,使译本传递出与原文尽可能等值的语用效果。译者是立法者与目标读者求得对话的关键,在整个过程中充当着主动的创造者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