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义背景下大学英语教育的反思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点赞:3936 浏览:919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3
摘 要 大学英语教育中英语文化教育的介入程度加深,英语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既充当了文化交流的使者,也兼任了翻译人员的职责。但在努力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也容易放松甚至忽视对文化殖民的警惕。如何提高这一警惕并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有效抵制降低文化殖民,保持汉语的地位和纯洁,以及防止因为学习英语而对学生造成的可能的集体自卑感盲目崇洋媚外心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理由。
  关键词 后殖义 后殖民翻译 英语教育
  
  :A
  “后殖义”是指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之后的冷战和后冷战时期对“落后”民族和国家进行文化围剿和文化渗透的一种侵略政策,因而在理论上常常表现为一种文化殖义、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提高对文化殖民的警惕,保持民族文化的自尊与自信。
  

1 后殖义与后殖民翻译理论

  1.

1 后殖义

  20世纪70年代初步出现了后殖民话语理论研究的端倪,而斯皮瓦克(Gayatri Spivak)在1990年出版的《后殖民批评家》一书中则正式提出了“后殖义”这一术语。虽然“后殖义”的定义在学术界尚存争议,但简单地说后殖义就是文化殖义。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殖民统治主要以军事占领,政治统治,在意识形态上翻译手段推广殖民教育等为殖民特征。在殖民统治因为各殖民地取得独立而瓦解之后,殖民者用文化、科技、影视、经济等软实力向殖民地输入自己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消费观念等,企图在意识形态上实现对殖民地维持其统治,谋求包括经济在内的各种权益,甚至摧毁殖民地的民族意识。这种不同于被军事占领期间的殖义就是后殖义。
  后殖民理论的主要理论依据则是源自法国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解构主义。解构主义的特征主要是反抗颠覆传统的西方二元对立哲学传统和文学评论,致力于反抗霸权主义。正是解构主义的这一特点,使其许多曾经被殖民和被边缘化的人们反抗霸权的利器。也因此,后殖义多种学科的新宠,并逐渐发展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的批评理论。
  1.

2 后殖民翻译理论

  当翻译界的研究在20世纪中叶从传统的翻译经验分享讨论转向到用科学的研究策略来研究时,20世纪90年代,翻译研究遇到了后殖义,并成功结合形成了后殖民翻译理论。该理论超越语言的范畴,从政治、权利、文化帝国主义、话语权、文化殖民等视角探究翻译理由,并认为“翻译是帝国的殖民工具”。在认清这一现象之后,它也人们反抗霸权主义、去殖民化的工具。此外,后殖民翻译理论还及时扩充了翻译的范畴,揭示了后殖民语境中全球性的“边界文化”或 “流散文化”,因而翻译具有了不同于传统上少数受过专业训练专门从事翻译工作性质的翻译,而是将人们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用不同语言进行日常交流的行为也纳入翻译的范畴。
  

2 后殖义与英语教育

  二战之后各国纷纷取得民族独立,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但这并不意味着殖民统治的终结。早在殖民统治建立之初,殖民者就为如何在殖民统治瓦解之后延续其在殖民地的剥削制定了方案。其手段之一,就是在殖民地的精英阶层推行英语教育,让英语在殖民地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印度裔后殖义理论研究学者特佳斯维妮·尼南贾纳(Tejaswini Niranjana)在其著作《为翻译定位》中引用了查尔斯.特里威廉《论印度人的教育》的一个事例,一些印度土著男孩在恒河汽船上乞讨,乞讨的不是钱,而是任何形式的英语书籍。这体现了当时英语在殖民地印度的影响之大。在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做了大量研究后,特佳斯维妮· 尼南贾纳又在该书中引用了殖民统治者的相关信件等资料,“格兰特(殖民地官员)指出,商品之所以在印度卖不出去,是因为那里的人们还没有‘养成使用这些商品’的品味,此外,他们没有能力来购写这些商品。英语教育将唤醒印度人的创造能力,他们不仅会喜欢上欧洲精巧的产品,而且也会在本土进行‘改良’。在格兰特及其后的麦考里看来,这是‘最为崇高的征服’:‘或许可以大胆地断言,不管的原则和语言被引进到哪里,的贸易就会开展到那里’。”随后,英语教育便在印度系统地推广开来。 殖民者希望英语教育培养出“流着印度人的血,长着印度人的皮肤,而他们的品味、见解、道德观和知识,却是英国人的”这种人。因为这样一来,当印度独立的那一天,“英国人将留下一个长盛不衰的帝国,因为那将是‘由(英国)的艺术、道德观、文学和法律建构起来的长盛不衰的帝国’”。而殖民者的目标远非仅仅只是印度,特佳斯维妮· 尼南贾纳的大量史料表明,殖民者的目标是希望将其商品和文化精神等辐射远销至“有千百万民众的中国,传到波斯,甚至传到阿拉伯”。
  由此可见,英语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传播,更的是英语这种语言传播来实现其背后代表的价值观消费观道德观等等的文化传播,从而实现传统殖民者对殖民地的文化殖民继而是意识形态的殖民统治。
  3 后殖义背景下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中值得警惕的理由
  大学英语教育中英语文化教育的介入,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从教材到教学再到效果考查,都以英语文化为导向,追求用地道的符合英语逻辑的英语来表达。教材倾向于选用英文原著,教学中倾向于引入英语文化,效果考查也多从英语逻辑思维方面设计题目。与此同时,本土文化教育却在大学阶段淡化并终止了,这便给了文化殖民以可趁之机。具体表现如下:
  3.

1 课程安排

  从课程安排和教学大纲中可以发现,许多大学在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安排了四个学期的英语课,而大学语文只分配了一到两个学期。对于本科英语专业而言,有各种英语文化课程,如英美文学,英美概况,而所开设的汉语文化课程则寥寥无几。在这样的课程安排下,英语权重明显高于汉语。学生花在学习英语的时间多出汉语数倍。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又会不知不觉受到英语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