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素养教育与外语教学整合初探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点赞:33964 浏览:15686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0
摘要:在读图时代和媒介发达社会,当代学生除了具备传统的文字读写能力,还具备理解、批判和创造视觉信息的视觉认知能力。视觉素养培养因而当代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紧迫课题。在具体学科课程中整合视觉素养教育,是各国培养视觉素养的主要途径和趋势。
  关键词:视觉素养 外语教学 整合
  科技进步与传媒发展转变了信息传播的形态,也转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人类进入了视觉文化时代。在读图时代和媒介发达社会,语言由口头语言与书写语言的“一分为二”,发展为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视觉语言的“三足鼎立”[1]。在这种环境下,当代学生除了具备传统的文字读写能力,还具备应用媒体的媒介素养以及“读图”和“用图”的视觉素养。所以,媒介素养和视觉素养的培养应当当代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成了当代教育中的一个紧迫课题。利用现有的课程框架,将视觉素养的培养与现有的课程设置结合起来,应该是一种有的尝试。
  

一、视觉素养教育及其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

  “视觉素养”(visual literacy) 这个术语是 John Debes在1969年首次提出。Debes对这个术语提供了如下定义:“视觉素养指人类看并同时拥有和整合其它感觉经验而培养起来的一组视觉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对正常的人类学习具有基础性作用。具有视觉素养能力的人能区分和理解在环境中遇到的视觉行为、物体及符号。创造性地使用这些能力,就能够和别人交流。鉴赏性地运用这些能力,就能够理解并欣赏视觉传播的经典作品。”[2]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和机构开始视觉素养的研究和培养。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简称ACRL)高校制定了一份《高等教育视觉素养能力标准》。在这份标准中工作小组提出了一个在多学科、基于信息素养环境背景下的视觉素养定义,“视觉素养是促使个体有效地查找、理解、评价、运用和创造图像及视觉媒介的一系列能力。视觉素养能力使学习者在生产、运用视觉材料时能理解、分析其中所涉及的语境、文化、、审美、智力及技术的构成。一个视觉素养个体既是视觉媒介的批判消费者,也是知识及文化分享的合格的参与者。”[3]
  由上述视觉素养定义可见,视觉素养涉及范围广泛,不仅包括能够“查找、阅读、理解”视觉图像的内容,对图像的价值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更包括有效地“表达和创造”视觉图像的能力,是一种集理解、使用、表达、创造视觉信息为一体的综合能力。视觉素养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的视觉评价能力,教育指导他们正确、合理地理解、积极地运用大众传播媒资源,从而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世界、完善知识。[4]由此可见,视觉素养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经过长期的教育和文化熏陶,才能获得发展和提高。
  纵观各国的视觉素养教育研究和培养,除了开设专门的视觉素养课程之外,主要是在学科课程中整合视觉素养教育,这也是各国培养视觉素养的主要途径和趋势。从最开始主要艺术课、美术课是在信息技术课上来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发展到越来越多地将视觉素养教育融入到学科专业学习纳入到通识教育中,比如语文、英语等课程中。这种整合性地课程模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其视觉素养的水平。
  

二、视觉素养教育与外语教学整合的可行性

  原则上讲,在视觉素养教育与具体学科的整合中提倡不拘泥于具体学科或课程。近年来,已有一些国家或学校尝试在语文英语教育中进行视觉素养培养,比如新西兰中小学语文课程中的视觉素养教育,澳大利亚中学的英语课程等。在语言教学中整合视觉素养教育具有可行性,下面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分析整合的可行性。
  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帕维奥(Paivio)提出了长时记忆中的双重编码理论。他认为长时记忆可分为两个系统,即表象系统和语义系统。这是两个相互平行又相互联系的认知系统,表象系统以表象代码来储存信息,语义系统以语义代码来储存信息。人的大脑对于材料的记忆效果和记忆速度要好于语义记忆的效果和速度。也就是说,人脑中存在两个功能独立却又相互联系的加工系统:一个是以语言为基础的加工系统,另一个是以意象为基础的加工系统。这两个系统是来自经验并且在表述和加工关于非语言的实物、事件的信息和语言信息上有明显的区别。在联合使用大脑的两个加工系统时,记忆变得更容易。换言之,即当信息以言语和视觉两种形式呈现时,可改善记忆。[5]
  双重编码理论为视觉素养教育和语言教育整合提供了一个的理论基础。运用双重编码理论,可在教学材料中大量呈现视觉材料,提供双重编码,从而推动学习者对材料的理解和记忆。可见,在外语教学中运用视觉信息,一方面能推动学生对语言材料(例如单词、短语、句式、句意等)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学生能理解视觉来建构知识,使视觉素养的训练与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相得益彰。
  2007年9月26日教育部网站公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6]该教学要求不仅适用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还适用于小语种以及二外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备的特征。决定了外语语言教学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文化情境,外语课程不能只局限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外语教育适应时怎么发表展做出必要的调整,在关注文字、口头语言素养性的同时,还应培养相应的视觉素养能力,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网络的普及,多媒体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为外语课堂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资源和视觉文化,为视觉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处理、分析并运用这些视觉图像来理解其中所涉及的语境、文化、等等内容,从而达到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世界、完善知识的目的。由此可见,从实践上而言,视觉素养教育与外语教育具有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