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对策中辩证统一的归化与异化论文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点赞:31764 浏览:14603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31
摘 要:在翻译策略中,归化和异化是两种相辅相成的翻译策略,各有特点,在一定的语境中各有优劣,因而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归化和异化也是翻译领域的一对矛盾,相互依存,在翻译时缺一不可。用辩证统一的观点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的原则是:归化时不转变原作的“风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达自如。
  关键词:翻译策略 归化 异化 辩证统一
  翻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活动,这一活动也极为复杂。人们对翻译的认识在近三十年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翻译研究也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翻译理论被深深地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二是翻译研究从语言转换转向文化转换。这两种倾向的结合,就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学术界达成的共识是:翻译已不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模式。
  

一、“归化”与“异化”

  正因为翻译涉及两种不同语言中的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转换,就很自然地产生了一个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的理由。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没有语言,文化就不可能存在;语言也只有能反映文化才有。翻译既然与文化密切相关,就很自然地产生了另一个理由:怎么处理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较大的文本。对待翻译中如何处理文化差异的理由,翻译界内部产生了两种对立的意见,即“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1995年,Lawrence Venuti在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和“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前者主张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作者为归宿,后者则认为译文应以源语或源文读者为归宿。就翻译中涉及的文化转换而言,可分为以源语文化为归宿(source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or SL culture-oriented)和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target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or TL culture-oriented)两种原则和策略。
  Venuti可以说是异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这种翻译刻意在目的语的文本中,在风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之“异”。Venuti声言,“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翻译理论和实践,以抵御目的语文化占指导地位的趋势,从而突出文本在语言和文化这两方面的差异”(Venuti,1991)。在这一概念中,他提出了一种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策略(Neubert 1992:2~4),即译文故意弄得不通顺。有些译者对读者毫不妥协,要求读者接受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Brewer,1988)。
  正如所知道的那样,至今西方文论界已经发生了两次重大变革。第一次是“反意图论”的出现,即文论从以作者为中心转移到以文本为中心;第二次是阐释学和接受理论的出现,即从以文本为中心转移到以读者为中心。第二次变革的是强调读者在阅读中的参与作用,认为文本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参与完成的。作者的意图只与作品的发生理论有关,而与解释理论无关。因此,西方现代文论家认为文学作品不是永恒不变的客体,而是向未来的理解无限开放的显现过程。也就是说,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而作品的存在价值就在于此。鲁迅先生曾说过类似的话:一部《红楼梦》,多情男女看到“缠绵”,禅学家看到“空”,易学家看到“阴阳”,道学家看到“淫”。
  文学批评的重心从文本转移到读者,翻译理论也出现了类似的转移,读者在翻译中的作用突出起来,而奈达的翻译理论就体现了这种转移。奈达可以说是归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他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 并仔细分析源语信息的意图。奈达在不同场合了他这一观点,即“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对奈达来说,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的目的是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并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这是关于翻译的概念不强调读者为了理解源语信息一定得接受源语文化的模式(Nida,1964a:159)。他提出了“功能同构(functional isomorphs)”的策略作为解决策略,以求在不同体系中取得相同的效果。因此,英语成语“to grow like mushrooms”在译成中文时可用汉语成语“雨后春笋”来表达(Nida,1993:121)。
  

二、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体现

  归化和异化争论的核心理由是如何处理源语和目的语(译语)的文化差异。归化派主张以目的语文化“替代”源语文化,而异化派却执意“保留”。
  (1)It is as significant as a game of cricket.
  a.这件事如同吃饭一样。
  b.这件事如同板球赛一样。
  译文a转变了原文的,以汉人的“吃饭”替代英人的“板球赛”,显然是为了照顾译文读者的文化习惯和语言认知,属于典型的归化译法。的确,对于中国人来说,吃饭很,但失去了异域之景——英国人的板球赛。再者,此译法容易对中国读者产生文化误导(cultural misleading),即认为英美人对吃饭也有同感。译文b忠实地保留和再现了源语的文化特征,增强了语言文化的“异域感”。因而无论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还是从翻译的“信”的准则上看,此异化译法更为理想,但却忽视了普通中国读者对异域文化的接受能力。
  (2)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曹雪芹)
  a.Man proposes,God disposes.(Hawkes,1973)
  b.Man proposes,Heen disposes.(Yang,1994)
  杨、戴和Hawkes利用同一英谚,仅差一字,但使目的语文化和源语文化相去甚远。Hawkes直接引用原谚语,虽说更利于普通英美读者理解和接受,但这样一来便把一个佛教徒转变为一个基督教徒,有悖于源语文化和作者意图。杨、戴保留和再现了《红楼梦》中中国传统的宗教文化,即佛教和道教,有利于在英美读者中导入中国的“异域风情”,但却可能令那些扎根于基督教文化传统的英美人理解和接受。